新商业市场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汽车行情
消费市场
公司前沿
财经宏观
房产综合
产经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公司前沿
“问”出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
2023-06-13 10:05:20 本站
核心提示:
 年报披露季已经结束,对上市公司的问询仍在持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2日,监管部门共向上市公司发出超400份年报问询函。  今年的问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一是问询数量增多。仅5月以来,就有约340家上市公司收到问询函,远超往年水平。二是问询质量提升。在今年的审查中,监管部门运用智能画像、智能审核等科技手段,既关注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异常变化、高额资产减值、资金占用等财务情况,也对资产重组、审计意见“非标”、内部治理等多方面进行“体检”,并根据结果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问询量质齐升的背后,是监管部门为投资者提供真实透明上市公司的努力。在全面注册制下,监管部门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作判断,主要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常态化问询力度加大、问询效率提高,正是监管部门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的直接体现,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规范治理意识有望提升。今年问询函提高了对年报细节的关注度,监管部门不厌其烦,二次、三次追问愈发常见,刨根问底式的问询让不少上市公司压力骤增。此举将倒逼上市公司增强守法合规意识,更加真实、准确、完整地进行信息披露,切实提高信披质量和有效性,并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加强经营管理,夯实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基石。  投资者科学决策更有依据。年报是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面对动辄上百页、内容庞杂繁复的年报,如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看清公司真实面貌、把握潜藏风险,是困扰不少投资者的难题。问询函犹如一份“全身体检”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快速、全面了解公司“异常”情况,精准“排雷避坑”。  面对监管部门的刨根问底,有部分上市公司心虚胆怯,在回复问询函时避重就轻、敷衍搪塞,甚至患上了回复“拖延症”。据初步统计,年内已有逾百家上市公司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有的上市公司一拖再拖,迟迟未能给出答复。  可见,要更好发挥问询函效力,还需加强事后监管,绝不能一问了之。对于回函不认真、不积极,甚至拖延回复的企业,应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大对其年报信息真实性、公允性的监督审查力度。对于被查实年报确实存在重大纰漏或弄虚作假行为的企业,要依法依规加大惩戒。只有监管制度、处理力度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才能保住资本市场“真”的基础,守好信息披露这条生命线。  真实合规是上市公司立身之本。不能公开、透明、真实地展示自我,就称不上是好的上市公司。除了外部约束,上市公司更要提高内部自觉,讲真话、做真账,不操纵业绩、不欺骗市场,踏踏实实营业、认认真真履职,这既是对市场、对投资者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上一篇:麦加芯彩6月19日上交所首发上会 拟募资8.73亿元

下一篇:德才股份拟发行不超8.5亿元可转债

热点图文
2024年江苏超8万家民营企业参与···
新华社南京3月2日电(记者刘巍巍)记者从南···
六个核桃母公司负债44亿,还要···
自2019年以来,养元饮品交易性金融资产一直···
联合化学上半年净利降6成 去年···
【联合化学上半年净利降6成 去年上市即巅峰···
810家公司披露中报业绩超八成盈···
【810家公司披露中报业绩超八成盈利 养老基···
产业聚焦:数字经济推动中国制造···
5月26日拍摄的“数博会”展馆外的标志牌。新···

新商业市场 @ 2021-2025 联系邮箱
鲁ICP备19041302号-1 鲁公网安备 11010100004000号 用户服务 协议隐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新商业市场”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