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消费金融甩卖数亿不良资产背后:频陷暴力催收与代偿投诉】在消费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消费金融”)近来却显得格外“忙碌”。然而,这份忙碌并非源于业务的迅猛扩张,而是忙于甩卖数亿不良资产,以及应对频繁的消费者投诉和监管重罚。据银登网最新披露,平安消费金融于今年4月7日抛出了一单“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的招商公告。此次转让涉及17352户不良债权,总债权金额高达4.7亿元,其中本金3.34亿元,利息、罚息等合计1.34亿元。这一数字不仅揭示了平安消费金融当前面临的不良资产压力,也引发了市场对其风险控制能力的质疑。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平安消费金融的投诉量也居高不下。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涉及该公司的投诉理由多种多样,包括乱收费、强制下载APP、暴力催收以及不知情之下被第三方代偿等。这些投诉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平安消费金融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例如,有消费者投诉称,在向平安消费金融借款5000元后,还款金额竟高达5900元,而后续还需继续收取1500元的费用,这显然超出了合理利息范围。此外,还有消费者反映,在申请贷款过程中被要求下载指定APP,并以错误银行卡为由进行强制操作,这一行为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更为严重的是,平安消费金融还曾因涉嫌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监管重罚。去年7月,该公司被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处以145万元的罚款,主要牵涉个人消费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个人消费贷款违规流入股市以及消费者投诉渠道管理不尽职等违法违规事实。这一处罚不仅揭示了平安消费金融在内部管理上的严重漏洞,也对其未来的业务发展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平安消费金融在2023年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显著增长,但投诉量的增加和监管重罚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截至2024年9月底,该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底有所下降,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担忧。综上所述,平安消费金融在不良资产甩卖、消费者投诉和监管重罚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面对这些挑战,该公司需要深刻反思并加强内部管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重建市场信心并推动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日元升值令东京股市承压回调
下一篇:央行等部门: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