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市场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汽车行情
消费市场
公司前沿
财经宏观
房产综合
产经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财经宏观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特别国债蓄势待发
2024-03-20 19:33:28 本站
核心提示:
 中国证券报: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特别国债蓄势待发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成为今年财政政策的新亮点。专家认为,本轮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将增强对长期限项目的保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央地债务结构,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主要体现。  发行期限明显延长  历史上看,我国曾在1998年、2007年和2020年分别发行过特别国债,均对经济社会稳定向好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较而言,今年起即将发行的国债为超长期特别国债。这意味着本轮特别国债发行期限将明显延长。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副所长、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介绍,在债券市场上超长期的定义是10年以上,但对国债而言,预计此次一部分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可能达到30年甚至50年。  “为更好匹配项目融资需求、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此轮特别国债发行期限将明显延长,重大项目或搭配30年、50年期限的特别国债。”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分析,期限拉长有利于增强对长期限项目的保障能力。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投向也备受关注。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日前表示,初步考虑,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这些领域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现有资金渠道难以充分满足要求,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抓重点强监管  当前,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具体方案尚未出炉。郑栅洁介绍,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制定形成具体行动方案,按程序报批后启动实施。将运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举措,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制度建设,一手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一手推动配套政策出台实施,强化政策的跟踪落实,高质量推动这项重大举措落地见效。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可能采取完全市场化公开发行的模式,也可能采取定向+公募结合的模式。但无论模式如何,预计央行都会对特别国债发行给予充分的流动性支持。发行时点上,二季度可能是发行高峰。  近段时间以来,已有多地表态,将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支持。  浙江省提出,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对重大项目的支持。辽宁省发改委主任李鹏宇日前表示,辽宁正在组织申报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同时积极谋划储备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恳请国家在项目立项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  为发挥特别国债稳增长惠民生的作用,袁海霞建议,加快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储备,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调配合,并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尽早开展前期调研,可将项目实施可行性(包括配套设施情况、季节因素等)、各类资金到位时间、参与主体资质等更多因素纳入储备标准,优化完善多因素项目筛选机制,保障重大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  优化央地债务结构  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是今年财政政策的基调和特点。多位专家认为,今年将发行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主要体现。  袁海霞表示,特别国债不列入赤字,其发行仅纳入当年国债余额限额管理,在今年预算赤字率安排3%左右的情况下,发行万亿特别国债成为积极财政的重要发力点,兼顾了发展需要与财政可持续,也为未来宏观调控增加了灵活性及空间。  在政府债券规模方面,马光荣表示,合计来看,政府举债规模比去年年初预算提高了1.28万亿元。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规模,即使与去年调整预算新增万亿国债之后相比,仍增加了2800亿元。  同时,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有助于优化央地债务结构。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风险。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地方过度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

上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建立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信息系统

下一篇:产经观察: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热点图文
如何促进外贸稳量提质
外贸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畅通···
五部门联合召开座谈会,推动金···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为深入学···
央行:落实落细金融支持民营经···
中国网财经2月21日讯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
同盾科技涉被指侵犯公民个人信···
中国网财经3月27日讯(记者张明江 见习记者朱···
服务贸易支持政策持续显效 服务···
8月17日,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

新商业市场 @ 2021-2025 联系邮箱
鲁ICP备19041302号-1 鲁公网安备 11010100004000号 用户服务 协议隐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新商业市场”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