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市场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汽车行情
消费市场
公司前沿
财经宏观
房产综合
产经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财经宏观
金融属性利好、货币属性回归 投资机构普遍看好“黄金时代”
2024-02-27 19:11:05 本站
核心提示:
中国证券报:金融属性利好、货币属性回归 投资机构普遍看好“黄金时代”2月7日,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黄金、黄金ETF均小幅走高。随着消费者购金热情不减,AU9999黄金、黄金ETF连续两年强势攀升,累计涨幅近30%。基金人士认为,黄金的货币属性再度回归投资视野,央行购金叠加2024年美联储有望开启降息周期,黄金投资正在迎来“黄金时代”。  购金热情高涨  2月7日,AU9999黄金小幅上涨0.27%,截至收盘收于每克480.08元,黄金ETF(518880)因100%持仓AU9999黄金,走势基本相同。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开年以来,AU9999黄金呈现震荡盘整的走势,曾一度达到每克495元的高点。截至2月7日收盘,AU9999黄金小幅走高0.10%。其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上涨9.80%、16.83%。  “随着春节假期将至,国内有望掀起一轮购金热,目前各大金店和零售市场纷纷做好折扣准备,投资者宜量力而行,莫将购买黄金首饰与投资黄金完全挂钩。”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表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增加,黄金的避险属性愈发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国内金价长期较国际金价高出约20元人民币,而价格走势也更为强劲,这表明中国投资者更热衷于购金。  自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加息以来,美元进入强势周期,但在此期间,黄金价格依然表现亮眼。除了避险需求之外,央行购金成为黄金需求的重要支撑点。Wind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央行净购金1136吨,相较于2021年增长152%,创下了世界黄金协会有该项数据统计以来的最新纪录。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已达800吨,在202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  华安基金表示,全球央行购金所反映的是外汇储备多元化。在地缘局势不稳的背景下,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各国央行成为净购买黄金的主要贡献方。  在华安基金看来,央行持续购入黄金,对于黄金的边际需求贡献较大,也是导致黄金表现较好的根本原因。沿着货币属性出发,央行购金是支撑本轮黄金表现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在“去美元化”背景下,美元储备占比降低,发展中国家央行有望延续购金节奏。  “这两年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黄金的投资属性以及商品属性都在不断提升。”酷望投资总经理杨如意认为,各国央行都在大手笔提升黄金储备,一方面是保障国内金融安全,另一方面是在贸易多极化的情形下为本币提升信用支撑。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局势有不确定因素,未来金价还有上涨空间。  黄金ETF持仓规模创新高  近日,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在中国市场,2023年黄金ETF实现净流入10吨,持仓总规模增加至61.5吨,再创新高。资金对于国内黄金类ETF总体呈现出乐观态度。  此外,首批金矿主题ETF获批,国内黄金投资持续热情高涨。2月以来,华泰柏瑞基金、银华基金上报了中证全球金矿主题ETF(QDII),嘉实基金上报了中证精选市场金矿主题ETF(QDII),材料已获证监会接收。  除了买首饰和金条之外,投资黄金的选择目前越来越多。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表示,一是纸黄金,可以在大型商业银行购买,通过手机银行或网银交易;二是黄金ETF,可通过证券账户进行场内交易,也可以开通基金账户在银行、券商、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等场外平台操作;三是黄金期货,需要开立期货账户进行操作。  华安基金认为,2024年黄金市场存在两个积极信号,一是美联储有望开启降息周期,金融属性利好黄金定价逻辑;二是全球央行购金趋势延续,支撑黄金的边际需求,并带动黄金的货币属性回归。更长期看,在美国债务扩张、美元信用受损、全球货币超发的大环境下,黄金的长期配置逻辑不变。

上一篇:宽基ETF总规模破万亿 千亿级产品“接二连三”

下一篇:国办印发《意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热点图文
如何促进外贸稳量提质
外贸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畅通···
五部门联合召开座谈会,推动金···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为深入学···
央行:落实落细金融支持民营经···
中国网财经2月21日讯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
同盾科技涉被指侵犯公民个人信···
中国网财经3月27日讯(记者张明江 见习记者朱···
服务贸易支持政策持续显效 服务···
8月17日,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

新商业市场 @ 2021-2025 联系邮箱
鲁ICP备19041302号-1 鲁公网安备 11010100004000号 用户服务 协议隐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新商业市场”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