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市场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汽车行情
消费市场
公司前沿
财经宏观
房产综合
产经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财经宏观
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2023-12-08 11:16:57 本站
核心提示:
上海证券报: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重点聚焦减税降费、扩支增效、地方债发行等领域,推动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减税降费更好惠及经营主体  减税降费是稳企业保就业、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今年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主要聚焦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促增收扩消费、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多个方面。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6607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纳税人是税费优惠政策的主要受益对象,金额占比近75%;制造业及与之相关的批发零售业是享受优惠占比最大的行业,受益最为明显。  随着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落地生根,有力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提升了创新发展动能。比如,上半年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户数和金额分别占全部研发企业的65.4%、83%,与2022年相比,享受户数占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已出台的政策持续落地见效,让各项税费优惠精准直达、效应充分释放,更好惠及经营主体,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明年将通过持续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重点减轻制造业、小微企业、科创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税收负担,从而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总体减税规模可能在3万亿元左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  财政支出投向多领域合理加快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特点是,合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据财政部数据,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1.57万亿元,同比增长4.6%。这一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同时,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等领域倾斜,比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教育支出增速均高于平均增速。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10月广义财政支出明显加速,反映出财政已由“蓄力”转向“发力”,后续财政支出“加速度”状态或将延续。  为了保证一定的财政支出力度,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中央财政明确第四季度将增发1万亿元国债,并全部转给地方使用。其中今年使用5000亿元,这将此前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由5.2%提高到7.4%。  温彬表示,随着经济持续修复,财政增收有基础,支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今年年底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将有一半结转至明年使用,也是明年财政支出的重要支撑。同时,继续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和基本民生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在赵伟看来,除了增发国债、提升对地方的补助之外,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等“准财政”也是后续补充地方建设资金的潜在途径之一,或可作为储备政策,适时加码。  加快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为了化解地方债风险,今年7月,中央要求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同时,财政部重新开启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  数据显示,10月以来,地方密集发行超1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以置换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隐性债务,展期降息,缓释风险。  “财政部下达超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额度的同时,对各基层政府及地方金融机构实施穿透式监管、严格遏制新增隐债。”赵伟分析称,超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中,欠发达地区规模更大、期限更长,或对其后续新增地方债额度形成掣肘。  专家普遍认为,未来积极财政将在政府债务融资方面加大中央统筹,这也将大幅提升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  比如,近期中央财政决定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部给地方使用,但由中央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今年年初预算中,财政赤字比去年增加5100亿元,也均由中央财政承担。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表示:“这传递出中央要持续性、制度化、成体系地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决心,后续政府债务管理或需更加精细化,着力提高‘债务—资产’转化效率,可能会增加中央债务比重。”

上一篇:跨月后资金面明显转松 降准空间较大

下一篇:个人网贷信息正全面接入征信系统 “网贷是否影响房贷”备受关注

热点图文
如何促进外贸稳量提质
外贸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畅通···
五部门联合召开座谈会,推动金···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为深入学···
央行:落实落细金融支持民营经···
中国网财经2月21日讯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
同盾科技涉被指侵犯公民个人信···
中国网财经3月27日讯(记者张明江 见习记者朱···
服务贸易支持政策持续显效 服务···
8月17日,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

新商业市场 @ 2021-2025 联系邮箱
鲁ICP备19041302号-1 鲁公网安备 11010100004000号 用户服务 协议隐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新商业市场”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