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市场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汽车行情
消费市场
公司前沿
财经宏观
房产综合
产经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产经能源
能源法出台影响几何
2025-01-17 12:15: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核心提示: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就能源领域基础性重大问题在法律层面作出规定。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能源法的出台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为何要制定能源法?从完善能源法律体系看,此前我国已制定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多部单行能源法律法规,但一直缺乏一部纲领性的能源法;各能源单行法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容易产生冲突,也无法处理能源发展在方向性、战略性和整体性上的问题。出台能源法可填补我国能源领域基础性法律空白,完善能源法律体系,为能源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从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绿色低碳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当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消费量快速增加、保供压力持续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尚未到位、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能源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科技创新存在短板等诸多问题和挑战。随着能源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过去主要依赖政策主导的行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法律稳预期、固根本,协调能源发展中的复杂利益关系,合理配置相关权利义务。出台能源法可以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将党中央决策部署及时转化为法律法规,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加强能源市场监管的必然要求。  通过立法推动能源事业发展,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加快了能源立法进程,旨在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能源。能源的法治化管理促进了开发,保障了供应,抑制了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了能源转型,使许多国家逐步摆脱能源问题的困扰。  相较而言,我国能源法制定较为波折。21世纪第一个10年,由于能源消费规模急剧扩大,自给率迅速下降,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正式提出能源法立法计划,并于2007年向全社会公布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但此后长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再度加快能源立法进程,经历数次审议和修订后,能源法最终获得通过。  能源法正式出炉,意味着社会各界在能源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共识。能源法此前“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源转型虽大势明确但具体路径模糊。能源问题涉及品种众多,且贯穿开发、供应到利用的全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各类能源体量、作用和地位不同,涉及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各方利益。过去20年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我国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方式和能源管理体制不断调整。这些变化增加了立法难度和时间成本。  “双碳”目标的确立,成为能源法出台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各界对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共识不断增强,生产、消费、财税、科技等领域的能源转型配套政策不断完善,能源法立法条件空前成熟。用低碳能源逐步替代高碳能源的大势已不可逆转。  能源法出台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筑牢能源安全底座。推动能源转型首先要兜住能源安全底线。能源法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通过完善能源规划、能源储备和应急等制度,有助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确保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能源法明确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将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维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能源法出台是以法律形式对我国长期能源战略和政策导向的宣示。我国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引领者,通过制定能源法,明确各类主体权利义务关系,不仅有利于确保我国能源事业行驶在正确轨道上,还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持续贡献中国经验。

上一篇:食用油散装运输强制性国标发布 明年2月1日正式实施

下一篇:山西贝能集团金硕昶矿业环保问题频发嫌无证开采

热点图文
交通运输部:2024年全国全社会···
中国网财经3月5日讯 2025年3月5日上午大会开···
黄河进入开河关键期 内蒙古封冻···
人民网北京3月2日电 (欧阳易佳)记者从水利···
连续两年营收下滑!投影市场风···
在投影行业红利消退的寒潮中,极米科技正试···
以花为“媒”推动农文旅融合发···
央视网消息:这几天,湖北省钟祥市的梅花争···
隆基绿能,52亿巨亏之谜……
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即使是放在沪深京···

新商业市场 @ 2021-2025 联系邮箱
鲁ICP备19041302号-1 鲁公网安备 11010100004000号 用户服务 协议隐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新商业市场”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