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市场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汽车行情
消费市场
公司前沿
财经宏观
房产综合
产经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汽车行情
税惠红利“续航”新能源车
2023-06-28 08:43:47 本站
核心提示:
经济日报:税惠红利“续航”新能源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关口,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进行了第四次“续航”。这次并非简单延续实施原有政策,而是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更加注重提升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近日,备受关注的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尘埃落定”。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底,并在设定减免限额等方面进行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减免车辆购置税优惠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自2014年9月1日起,我国对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后三次将该政策延续至今年年底。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关口,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进行了第四次“续航”。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并非简单延续实施原有政策,而是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更加注重提升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一是稳定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消费扩大,稳定市场预期至关重要。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财税政策往往因势而动。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急转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决定了财税支持政策不能贸然退出。这次明确了下一阶段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具体安排,时间跨度达4年,而且政策保持延续性,显示出稳定企业和消费者预期的意图。二是保持力度。按照政策安排,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力度分年度逐步退坡,并对新能源乘用车减免车辆购置税设定减免税限额,前两年继续免征,后两年减半征收。虽然是一种退坡的安排,但仍然保持了较大力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相应税收减免规模也“水涨船高”。初步估算,实行延长政策,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达到5200亿元。如此大规模真金白银的减免,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三是精准有效。除了政策延续,重要的看点还在于“优化”。比如,对前两年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乘用车,设定3万元的减免税限额;对后两年享受减半征收的新能源乘用车,设定1.5万元的减免税限额。我国车辆购置税税率为10%,照此计算,消费者购买售价在30万元及以下的车辆不受限额影响。购买30万元以上的车辆则按照最高限额享受减免税优惠,超出30万元以上的部分需要按照规定税率缴纳车辆购置税。政策重点支持和鼓励大众消费,体现了社会公平。此外,对新能源商用车不设定减免税限额则有利于助力新能源商用车提高市场渗透率。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明确,让汽车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吃下“定心丸”,能有效稳预期、强信心。同时,政策要落地生效,进而真正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多方协力、久久为功。一方面,这次政策调整力度大,要进一步明确相关口径、细则等,做好政策实施各项工作。同时,除了减免车辆购置税外,国家还对新能源汽车实施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比如免征车船税,对纯电动汽车不征消费税等。下一步,有必要把目光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系统梳理针对全产业链的财税支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更精准有效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要在政策扶持下,加快创新发展,提升产品供给质量。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能够有效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除了购车成本,消费者往往更看重汽车的品牌口碑、动力技术、续航能力以及配套设施和服务等。正因如此,车企要苦练内功,提高技术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有关部门通过动态提高享受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技术门槛,并相应改进目录管理措施,可以更好发挥税收政策激励作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持续加强研发、创新。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续航”,产业发展再添新动力。政策助力再加上企业自身努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定能够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

上一篇:2023中国智能车大会暨国家智能车发展论坛将举行

下一篇:C级车市场迎来“焕新潮”,奥迪A7L渐入佳境

热点图文
亚星客车2022年净亏损1.96亿元···
中国网汽车4月28日讯 (记者王芳 实习记者 ···
小鹏X9在马来西亚开启预订 将于···
近日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小鹏X9已经在马来···
超3000万辆新能源车奔跑在中国···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记者任沁沁)超过300···
大运新能源悦虎电动真空泵失去···
中国网汽车8月16日讯 日前,中国投诉-全国缺···
比亚迪最新公告:聘任赵俭平为···
中国网汽车5月22日讯 记者日前从官方获悉,···

新商业市场 @ 2021-2025 联系邮箱
鲁ICP备19041302号-1 鲁公网安备 11010100004000号 用户服务 协议隐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新商业市场”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