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市场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汽车行情
消费市场
公司前沿
财经宏观
房产综合
产经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汽车行情
综合整治机动车环检造假
2025-03-29 20:58: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暴媛媛
核心提示:
日前,部分机动车检测机构因检测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被监管部门依法处罚。监管部门发现,使用作弊工具、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报告等是这些检测机构“帮助”机动车通过尾气排放检测的惯用手法。在利益驱使下,此类造假行为给大气污染整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看似分散的“移动污染”却可能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环节。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34%,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当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特别是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是重型货车环保达标监管的重要环节。如果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弄虚作假,将导致一些超标车辆上路行驶,直接造成环境污染。  需要注意的是,检测造假手段不断更新、更加隐蔽,甚至在一些区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从曝光的案例看,安装OBD作弊器伪造数据,篡改额定功率降低尾气数值,用汽油车替代柴油车检测……造假手段升级的同时,涉及设备商、检测站、中介、车主等多个环节,一些机构还针对外省二手车迁入检验进行跨区域的“一条龙”服务。应对这些跨领域、跨地域的复杂情况,传统的人工抽查和单一部门执法有些力不从心。  整治机动车环检造假,要从严查造假行为入手,从源头上切断造假利益链。加强针对性监管,严惩违规行为,对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截至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在全国部署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中,有650家机构被采取断网等惩戒措施,580家被取消资质资格,110家性质恶劣的被追究刑事责任。对检测机构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要严厉打击作弊设备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切断造假工具链。  机动车环检造假不断升级也与检测技术滞后有关。有必要继续加大高精度检测设施的配备力度,完善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识别、视频监控等手段,对检测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筛查造假线索,实现精准打击。  技术升级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对造假机构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并取消资质,新出台的《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伪造排放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情节严重判定标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标准:涉及10辆以上车辆、重复违法或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一律严惩。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共同编制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将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纳入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计划,加强监督管理,依法查处伪造检验数据、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等违法行为。监管“长牙带刺”,增强针对性和震慑力,才能有效遏制机动车环检造假等违法行为。  根治机动车环检造假,还需加强跨地域、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打破信息孤岛,形成监管合力。在巩固专项行动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常态化治理确保监管机制落地落实。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可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全链条打击涉及造假的产、销、用各环节,对不法行为形成震慑。同时,有必要继续强化行业自律,提高准入门槛,建立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规范检测机构的市场行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暴媛媛)

上一篇:蔚来创始人、CEO 李斌:蔚来将在今年四季度实现盈利

下一篇:2025款起亚狮铂拓界SUV即将上市,燃油混动双选择,配置升级亮相

热点图文
亚星客车2022年净亏损1.96亿元···
中国网汽车4月28日讯 (记者王芳 实习记者 ···
小鹏X9在马来西亚开启预订 将于···
近日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小鹏X9已经在马来···
超3000万辆新能源车奔跑在中国···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记者任沁沁)超过300···
大运新能源悦虎电动真空泵失去···
中国网汽车8月16日讯 日前,中国投诉-全国缺···
比亚迪最新公告:聘任赵俭平为···
中国网汽车5月22日讯 记者日前从官方获悉,···

新商业市场 @ 2021-2025 联系邮箱
鲁ICP备19041302号-1 鲁公网安备 11010100004000号 用户服务 协议隐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新商业市场”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