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市场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汽车行情
消费市场
公司前沿
财经宏观
房产综合
产经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汽车行情
跨国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押注中国 奥迪与上汽合作推出全新豪华品牌
2025-01-03 16:16:59 来源:新商业市场
核心提示:
11月7日,奥迪对外发布与上汽合作的新品牌AUDI,成为全球首个在中国本土推出全新品牌战略的传统豪华汽车品牌。该品牌推出的产品将没有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四环标识,取而代之的是“AUDI”字母标识。  “接下来的三年,我们还会有3款产品陆续推向中国市场。”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兼技术研发董事高德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三年奥迪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20款电气化产品,其中大部分由奥迪在华合作伙伴一汽奥迪引进和进行本土化生产。上汽奥迪则将专注于利用本土化技术定义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事实上,自奥迪上汽项目启动以来,外界对其认知大多停留在“奥迪与上汽共建新产品线”的层面。然而,当全新AUDI品牌和首款车型亮相后,其重大的战略意义愈发清晰。  高诺德表示,奥迪向着新能源的步伐始终没有动摇,正在坚定地向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目标而努力。“奥迪上汽项目就是我们努力的最新成果,对此项目我们给予了高度的期望。它承载着奥迪面向未来的广泛想象。”  作为新项目的“前线指挥官”,宋斐明这位拥有25年大众集团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成为奥迪上汽合作项目的CEO,负责全力推进该项目。据记者了解,自双方合作协议公布之后,该合作项目便在奥迪与上汽团队的通力合作下全速推进。  为提升工作效率和了解中国市场需求,中德双方工程团队舍弃了过往基于欧洲总部完成产品开发再导入中国市场的传统合作模式,而是从零配合,跨时区接棒合作。双方研发人员“换人不换岗”接力工作,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宋斐明代表德方管理团队,拥有“一票否决权”,并直接向德国奥迪CEO汇报,充分显示出奥迪总部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也表明奥迪上汽项目在整个奥迪全球战略中的独特地位。  “公司内部对奥迪上汽项目极为重视,这是因为奥迪将此项目视为在中国市场追赶竞争对手的关键手段。”有接近奥迪中国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在需要快速作出重大决策之时,高德诺甚至会直接飞到上海解决项目难题——这可能是奥迪历史上第一次在德国之外提供如此多的资源扶持。  产品方面,新品牌首款概念车AUDI E采用了双方联合研发的智能数字平台,定位中型纯电动猎装轿跑,由德方负责传统的内外饰设计和底盘调校,中方提供电动及智能化技术。在对上汽大众现有生产基地进行升级后,新车计划在上汽大众安亭工厂投产,预计2025年以量产车形式亮相并交付。  随着AUDI品牌的发布,新品牌标识和设计语言将与基于PPE平台的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形成区分,让奥迪在华形成两条独立的电动汽车产品线——前者注重智能豪华市场,受众群体更为年轻化。后者保留了四环标识的一汽奥迪新能源车型更多面向主流客户,与全球市场接轨。  “在产品策略上,奥迪上汽的产品更关注高端智能,而PPE产品则侧重高端豪华。为此,奥迪上汽的产品在设计和智能化上将更偏向年轻一代。”奥迪中国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谈及奥迪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思考,高德诺认为,在奥迪全球战略中,中国市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司希望通过新一轮的产品攻势和战略,继续强化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按照奥迪上汽合作项目计划,未来三年将会推出三款纯电动车型,覆盖B级和C级市场。  当下,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将中国视作智能化技术高地,纷纷升级在华研发体系、加大中国团队话语权、引入中国本土供应商。此次奥迪上汽项目也被业内看作是奥迪品牌加强中国本土合作新模式的探索。  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奥迪与上汽在技术、市场和管理上的全面合作,是一场适应未来的创新实践。通过与上汽的深度协作,奥迪不仅实现了本地化研发,也将中国市场的创新速度融入品牌之中,有望开辟在华新的增长路径。

上一篇:数字见证二手车市场逐步“回暖” 新能源车成为增速最快细分市场

下一篇:中外企业牵手 进博会新能源车舞台看点纷呈

热点图文
亚星客车2022年净亏损1.96亿元···
中国网汽车4月28日讯 (记者王芳 实习记者 ···
小鹏X9在马来西亚开启预订 将于···
近日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小鹏X9已经在马来···
超3000万辆新能源车奔跑在中国···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记者任沁沁)超过300···
大运新能源悦虎电动真空泵失去···
中国网汽车8月16日讯 日前,中国投诉-全国缺···
比亚迪最新公告:聘任赵俭平为···
中国网汽车5月22日讯 记者日前从官方获悉,···

新商业市场 @ 2021-2025 联系邮箱
鲁ICP备19041302号-1 鲁公网安备 11010100004000号 用户服务 协议隐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新商业市场”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