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市场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汽车行情
消费市场
公司前沿
财经宏观
房产综合
产经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汽车行情
多地出台补贴政策促消费,汽车市场回升向好有支撑
2023-12-26 09:39:01 本站
核心提示: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多地出台补贴政策促消费,汽车市场回升向好有支撑汽车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年末消费旺季到来,多地密集出台多轮购车补贴政策,全力促进汽车消费,对提振消费信心、拉动产业发展、稳住消费回升向好态势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补贴政策密集出台  南京自11月28日起开展今年第二轮汽车消费补贴活动,消费者购买符合条件的汽车可享受相应额度的消费补贴。  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轮补贴新政呈现市级区级优惠可叠加使用、政企联动、政策设定清晰易懂三个特点。  为进一步刺激和扩大汽车消费,11月17日起,深圳市龙岗区推出新一轮(第五轮)购车补贴举措,补贴总额达5000万元,有效期至今年12月31日。  深圳市罗湖区商务局流通和消费促进科科长陈佳蔚介绍,罗湖于11月13日起推出新一轮购车补贴活动,发放1亿元购车补贴,并携手辖区汽车与黄金珠宝企业,推出“买车送珠宝”活动,形成跨界联动的双向叠加效应。  11月24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进程,加大机关公务、公交、出租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力度等举措促进消费。  消费潜能加速释放  积极有效的消费促进活动,是增强消费意愿、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支撑。今年6月份,南京发放的首轮汽车消费补贴带动汽车销量超1.3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约40%,直接带动车市销售额近26亿元。  汽车消费补贴政策一出,南京协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汤山店的销售经理辛飞便开始忙碌起来,“这几天,从销量上看,门店工作日日均销售数量比之前增长20%,周末增幅更大”。  深圳以“国际车展+补贴政策”组合拳放大动能、释放潜能。在2023(第十五届)深圳国际汽车展览会(汽车嘉年华)暨智能网联及未来出行汽车博览会上,预订成交车辆合计18839辆,成交总金额逾57亿元。汽车消费升温为深圳消费市场回暖提供助力。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63.09亿元,同比增长7.3%。  “今年以来,各大车企在四川推出不少打折促销活动,拉动消费作用十分明显。”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研究科学家汤继强表示。前三季度,四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40.6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67.2%。  适应未来产业趋势  “汽车市场复苏,是整个经济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眼下正值年底汽车销售旺季,政府部门拿出真金白银的利好政策刺激车市,短期来看,必定会激发消费者购车欲望和热情,带动汽车销量增长。”江苏省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徐士刚说。  在徐士刚看来,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其销售仍面临巨大压力,长期的经济复苏需要全面产业振兴,这要求在制定政策时既关注短期效果,也要维护稳定可持续的市场秩序,同时考虑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消费市场中,新能源车已成为主力汽车消费品。如何化解“充电焦虑”是带动新能源车消费的关键。深圳9月15日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建设“超充之城”,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加快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造升级。目前,深圳已建成47座超充站。  从推动配套设施建设的角度出发,四川提出实施绿色出行“续航工程”,编制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内容,新建居住社区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鼓励开展居住社区充电设施“统建统营”。 (经济日报记者 蒋 波 杨阳腾 刘 畅)

上一篇:ET9预售、全新充换电技术发布,蔚来 “向上”正当时

下一篇:专家:自主品牌加速向上引领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

热点图文
亚星客车2022年净亏损1.96亿元···
中国网汽车4月28日讯 (记者王芳 实习记者 ···
小鹏X9在马来西亚开启预订 将于···
近日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小鹏X9已经在马来···
超3000万辆新能源车奔跑在中国···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记者任沁沁)超过300···
大运新能源悦虎电动真空泵失去···
中国网汽车8月16日讯 日前,中国投诉-全国缺···
比亚迪最新公告:聘任赵俭平为···
中国网汽车5月22日讯 记者日前从官方获悉,···

新商业市场 @ 2021-2025 联系邮箱
鲁ICP备19041302号-1 鲁公网安备 11010100004000号 用户服务 协议隐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新商业市场”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