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市场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汽车行情
消费市场
公司前沿
财经宏观
房产综合
产经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房产综合
“认房不用认贷”政策落地广深 影响几何?
2023-09-01 16:00:58 本站
核心提示:
新华社广州8月31日电题:“认房不用认贷”政策落地广深 影响几何?新华社记者王浩明、赵瑞希30日,广州和深圳先后宣布实施“认房不用认贷”政策。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发布相关通知后,“认房不用认贷”政策迅速在两个一线城市落地。“认房不用认贷”政策对楼市影响几何?哪些购房者受益最大?是否会刺激房价上涨?政策是场“及时雨”“认房不用认贷”政策对楼市影响几何?2021年下半年以来,广深楼市相继步入下行轨道,深圳二手房成交量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腰斩。乐有家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2023年1至7月深圳一手住宅月均网签量2700套左右,而8月网签量仍在下降。近期深圳新房的去化周期接近16个月,超过14个月的警戒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广州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1%,在四个一线城市中降幅居首。克而瑞的统计显示,进入8月,广州一手房周成交面积维持在10万平方米左右,创下近8周的新低。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现阶段市场已经出现超跌。由于地产销售低迷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市场情绪受到了一定影响,容易做出过度反应。当前政策已在发力,希望已出台的政策能推动市场恢复到健康合理的水平。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深圳、广州当前出台政策信号意义非常强。显著降低置换购房者门槛哪些购房者受益最大?市场人士分析,“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最利好的群体是有置换需求的购房者。“认房”或“认贷”是银行在发放住房按揭贷款时评判首套房、二套房的标准,其中“认房又认贷”最为严格,指的是即便第一套住房贷款已还清,但因有贷款记录,再置换时仍被认定为购买第二套住房,从而执行更高比例首付及房贷利率。在此前“认房又认贷”的政策下,广深普通住宅二套房首付比例为70%,而首套房首付比例为30%,二套房贷的利率也普遍高于首套房0.5至1个百分点,“认房不用认贷”的政策实施将让置换现有住房的购房者首付比例下降到30%,在同样的贷款总额情况下,利息支出也将下降。广州市民黄小姐目前正在考虑置换自家在广州的唯一一套住房,她的房子目前市值约400万元,还有约100万元的贷款,卖掉这套房子并结清贷款后,最多可以拿出300万元的首付购买新房。在原来“认房又认贷”的情况下,她的首付比例为4成,可以购买总价约700万元的住房。“认房不用认贷”政策落地后,她的首付将下降到3成,可以撬动市价约1000万元的房产。“这样我们可以选择的范围就扩大了很多。”黄小姐说。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楼市过热时期的一些政策,已经不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认房不用认贷”政策的落地有助于改善性需求和跨市工作者入市,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起到稳定预期的积极作用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认房不用认贷”政策降低购房门槛,会带动部分消费需求,但目前的形势下不会刺激房价再次进入上涨周期。李宇嘉表示,广州、深圳外来人口集中,新市民规模大,且两市近期二手房价格回调明显。尽管“认房不用认贷”降低了购房门槛,但提高了月供。该政策在楼市上升期的效果会很明显,但在当下还要谨慎看待。乐有家营销总裁孟凡振表示,“认房不用认贷”切中刚需及改善痛点,满足更多合理居住需求。当前,该优化政策可以进一步起到稳定预期的积极作用,但不会带来房价明显的反弹。黄小姐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虽然“认房不用认贷”政策落地后,她可以买总价更高的房子,但如果贷款总额增加300万元,意味着月供至少要增加1.5万元,还贷压力剧增。李宇嘉认为,“认房不用认贷”是一揽子政策之一,还需多措并举、供需同步发力,在降低利率、降低税费,鼓励开发商合理定价、降价促销的同时,在居民收入端、就业端更多着力,稳定居民的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

上一篇:两部门:支持鼓励银行与借款人协商调整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

下一篇:广东佛山发布通知 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

热点图文
香港私人住宅租金连升两个月
中新社香港2月28日电 (记者 魏华都)香港特区···
越秀地产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2024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延续调整态···
百万房贷月供有望减少840元?存···
【百万房贷月供有望减少840元?存量房贷利率···
海南楼市经历五年“全域限购”···
【海南楼市经历五年“全域限购”企稳复苏 “···
华澳信托的房地产大败局:资产···
数字智造:华澳信托的房地产大败局:资产不···

新商业市场 @ 2021-2025 联系邮箱
鲁ICP备19041302号-1 鲁公网安备 11010100004000号 用户服务 协议隐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新商业市场”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